发布时间:2025-10-15 18:10:15    次浏览
在阅读中学习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ABetterLearningandLivingExperience Childhood|图片来自wallpaperswide.com作者|威尔·杜兰特本次分享文选自《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 (重庆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原刊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研究(ID hantopedu),欢迎朋友圈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我们喜欢孩子,首先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所出,他们延续了我们美好和独一无二的自我。然而,我们喜欢孩子还因为他们是我们无法达成的对象——和谐的动物,他们的简单和心口如一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对于哲学家来说,这些行为只在争斗和压抑后才会出现。我们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都自私——这是他们天性中与生俱来和毫无伪装的直率。我们喜欢他们那份毫不虚伪的诚挚;在希望我们毁灭时,他们不会朝着我们微笑。“只有孩子和傻瓜会讲真话”,不知怎的,他们能从真诚里找到快乐。看看他,那个新生儿,虽脏却神奇,荒谬又真实,拥有无限可能性,有能力实现一个终极奇迹——成长。你能想得到吗,这个哇哇大哭、感觉痛苦的奇特婴儿会尝尽爱、焦虑、祈祷、痛苦、创造、玄学和死亡的滋味?他之所以哭,是因为他在母亲安静和温暖的子宫里睡了那么久,现在突然被迫呼吸,这让他很受伤;被迫看到光,这让他感觉刺痛;被迫听到声音,这把他吓坏了。严寒侵蚀着他的皮肤,他似乎痛苦万分。可事实并非如此,大自然让他处于麻木状态,从而保护他不受这个世界最初的冲击。他只能看到隐约的光线,只能听到朦胧的声音,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妈妈叫他“小猴子”,她说得没错。在他会走路之前,他都和猴子一样,而且尽管用不上双足,待在子宫里的日子也给了他那双有趣的小腿不可估量的灵活性,就像是青蛙一样。到了他能说话的时候,他就会摆脱猴子的状态,开始危险地到处乱爬,越来越像一个人。看着他,看他如何通过无目标的探索一点点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个世界让他感觉迷惑。抓、咬和扔这些偶然的反应都是伪装,他这么做是在应对危险的经历。他充满了好奇心,并因此得以成长。从他的拨浪鼓到月亮,他想触摸和品尝一切。至于其他,他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不过他的父母却以为要通过说教来让他学习。他们教他彬彬有礼,却会打他;他们教他言语温和,却会冲他大喊大叫。他们教他不要过分重视钱财,却在他面前因为分配收入而大吵大闹。他们教他诚实,却用谎言来回答他提出的深刻问题。我们的孩子模仿我们,从而告诉我们真正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由此让我们受教。 这个孩子或许既是哲理的开始也是哲理的终结。所有形而上学的秘密存在于无休无止的好奇心和成长中。看摇篮里的婴儿,或看他爬过地板,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生活,而是一个流动的现实,这个现实突破了我们所有的机械分类,打破了我们所有的物理公式。这是迫切的发展,这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创造,是从手到脚的坚决崛起,从无助到强大,从小到大,从无知到充满智慧,这就是斯宾塞的“不可知”,康德的“本体”,经院神学家的“实在的存在体”,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动因”,柏拉图的“那就是真实”。我们由此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局限于事物的长度、宽度、厚度、重量和体积,或者局限于一台机器的齿轮、滑轮、轮子和控制杆。生活中充满了不满,时时要挣扎和追寻,要承受痛苦和进行创造。机械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不能实现公平,不能助人理解一棵树沉默的生长和高贵,更不能领会孩子们的渴望和欢笑。童年可以定义为玩乐的年纪,因此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孩子,一些成人从不曾变老。威尔·杜兰特简介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落叶》简介《落叶》被认为是威尔·杜兰特最重要的作品,没有之一,他倾注了六十余年来研究这个世界上的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历史与文化,并以唯有他这样的大师级思想家和作家方能给出的答案回应读者。这些含有深刻见解的信息,是给予那些寻找生活意义或是寻找有学问的朋友充作人生向导的人的。《落叶》手稿虽然在杜兰特创作过程中就备受媒体和读者关注,但是在杜兰特逝世后,书稿竟然遗失了,失踪达三十二年之久,直到2013年才被孙女无意中找到。在杜兰特人生的最后十年,一直有读者写信让他谈谈对人类生命和命运还有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他用《落叶》一书作为答案,表达出了对这些宽泛主题的见解,包括性、战争、人生各个阶段、思想、灵魂以及战争、社会福利、一书和科学及荣耀扥重大社会问题。-The End-小多推荐少年时,我们为什么阅读?FRONT VISION少年时 一旦,年少的你,邂逅了《少年时》,也许,你会不再,甘于平视这个世界。把前沿科技讲清楚、把科学和人文相连▼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2017《少年时》第三辑(25-36)